WFU

2018年7月11日 星期三

高雄推薦美真集整形醫美/林明德醫師:整形醫療:






前天有則醫療暴力的相關報導。

在新北市的某診所,一名女子「疑因」認為護理師「打針技術不專業」,與陪同看診的前夫在診所和醫生起了爭執,並遭到醫生拒看,雙方因此發生口角。
當下醫生家中因親人過世想趕緊離開,竟被女子大吼:「我管你家死幾個人」,醫師也在拉扯中遭架脖子、逼道歉。

看完報導,內心只有二個感想:「唉!你們(看病者)到底怎麼了?」「感謝在實習時讓我練習打針的病人。」


記得民國84年,我整年在外科病房實習,當時是一個菜鳥學生。不懂醫療流程,沒有臨床經驗,更不用說「會護理照顧或打針。」

在實習前唯一有打針經驗,是在學校技考時(護理技術考試)。在學時的訓練過程,打針的對象是豬皮,不是人。就算練習豬皮次數再多,當直接面對人的血管時,拿起針的手還是不由自主的抖起來。

我的第一站實習是「肝膽外科」。現在想起來,第一站的學姊和病人真的挺偉大的。當時一個月,我們會有固定跟隨的學姊,記得當時被分配跟到一個,外表嚴肅的資深學姊。她,個頭小小、白白的,講話只有重點不囉唆。

被分配跟她,我百般不願意,但我沒得選擇,所以只有乖乖地做完她交待的事物,自己可以的話,就常常問她有沒有需要我做的雜事。

這樣一週過後,有天上班,我例行的看個案的病例,並記錄個案的今日治療項目。
她走進護理站後,冷淡說了:「今天2號床要換針,你可以嗎?」天啊!我嚇到沒回答。
她又問:「可以嗎?」我回:「喔!好。」她回:「那去準備,我帶妳去。」

走到病房,打完針,我懂了學姊做的這一切。她早已經安撫好個案,也說了我的好話,所以個案很願意讓我練習。這個20 多年的感謝,我不曾忘過,相對的,因為學姊的能量,讓我對診所的孩子用同樣的方式帶領。學姊,因為妳,我才懂。

為了未來有好醫療,希望大家能願意思考以下三點:


一.只要不致命,請給年輕人練習技術的機會。


只要不致命,請給年輕人練習。也許這句話有些人聽了不太舒服,但我必坦白,這是我的親身經驗。在我菜鳥時,多數的病人對實習生給予很大的體諒與疼愛,常常主動提出讓我們在他們的身上練習打針。我不是ㄧ定要大家這樣做,但,如果您可以,就給孩子一點機會吧!

護理師的「技術菩薩」是這些病人,我今天能擁有「一針就上」的技術,不是我多行,而是歸功於他們的「願意」。

二.好技術是因經驗而存在。


我們懂身為醫護人員有個使命,就是要同理與照顧,減少病患疼痛。但,回歸原點來思考一個關於技術的基本邏輯,「好的技術」不就是經由「多次的經驗」與「重複練習」累積來的?

在診所的內訓裡,針對新進的護理孩子,練習打針的對象是「每位學姊」,除非有客人主動願意。

打針是技術,而好技術是因經驗累積來的。
在醫院時我的單位多屬於長期臥床的病人,他們三天就要換一次針頭與部位,身上被打針的範圍從多變少,從粗打到只剩細小。他們很辛苦,卻體諒。每打一針,對護理人員都是累積經驗,而如果沒打上,病人的體諒就是對護理人員最大的支持。

三.不諒解,讓他們更自責。


在診所裡,被學妹練習打針的學姊們,血管有分難、易之別,有好打也有難打。忍受疼痛指數者也不同,有怕痛、有不怕。其實,在「執行打針治療」的過程,,因無法預期是否一針就打上?也無法預期沒打上時,病人的情緒?護理人員總是處於極度的高壓中。

記得剛學打針時,我弟弟發高燒不適(他血管又粗又大),當時有著醫護熱忱的我,出手幫他打點滴。但始終忘不掉的是,那次紮了他15針以上,針針都沒打上。他沒生氣也沒抱怨,反倒最後我自責地嚎啕大哭。

我們如果沒幫您打好,其實很自責,希望您能懂。


醫療與消費?


對於醫療,請放下「我是來消費」的心態。

沒錯!我是護理師,一個20 多年打針經驗的護理師。但就算目前我打針幾乎一針就上,有天,我仍然會有失誤、我也會老,眼睛有天也會看不清楚血管的位置,最後也可能打不好。

如果你可以,請大家給未來護理孩子們一個機會。一個打針得機會,一個被支持的感覺,這樣我們的下一代,也才有好技術的醫療,不是嗎?

也許你會提出,未來是AI世代,很多技術將可以用機器取代,打針也是其中之一。這個觀點沒錯,我認同這是趨勢。但人有情感的,如果未來醫療只是治療沒有情感,那,醫療只能醫治疾病,是無法醫治人心。